疯狂的石头:倒卖老挝石暴利引国人蜂拥淘金
2014年年底,老挝石的价格正处于巅峰,一方质地尚可的老挝石售价可达3000元。即便如此,相比产自中国的四大名石,这价钱依然是九牛一毛而已。与老挝石有些相似的寿山高山石,质地一般也能轻易卖到2万至5万元,而自古便“一两田黄三两金”的寿山田黄,更涨到了令人咋舌的3万至6万元/克。正是这悬殊的价格差距,让老挝石在几年的时间里横扫印石市场。2013年开始,大批石商涌入老挝阿速坡省收购,更多的商人则在外围,从福州和青田商人那里拿货,运往全国。老挝石的出现,对于石商不啻于久旱后的甘霖。就矿产的种类而言,老挝石与四大国石,都属于叶腊石。在《印石资源的现状与前景》一文中,中国宝玉石协会印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夏法起曾谈到,建国以来,尤其是近10多年,叶腊石开采量迅速减少,面临矿脉枯竭的问题,“附存于叶腊石中的印石资源及开采量迅速减少,印石市场供需矛盾日渐突出……”。如今,四大国石中,仅有内蒙古的巴林石还在以一定的量开采,而寿山、青田、昌化的矿脉每年锐减的开采量,面对庞大的市场,明显供不应求。 围绕着中国人对老挝石的需求,当地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,石商陆文超说:“老挝当地的石农是最为朴实的,但中国人与越南人很难对付”。运石路上,中国人与越南人显然在利益链条的更高端,他们担当着翻译、向导、运输队的角色。进村买石头时,陆文超雇佣了一个中国翻译,工资是每天100美元。在老挝,这相当于一个年轻饭店服务员一个月的工资。 将要回国时,陆文超经介绍找到阿速坡省一个专营运输的中国人。他和朋友商定以80~150元/公斤的价格将这些石头运往中国。此人得知陆文超很懂石头,便称家中有一批海关收缴的石头请他鉴赏。这一要求引起了陆文超的警惕。他委婉拒绝了,之后,邻居的遭遇验证了他的猜测。回到青田几天后,陆文超的石头从老挝安然运到。邻居则在最后的托运过程中遭遇骗局,运回中国的7包石头有5包被调换成品质低劣的老挝石。 原来,邻居也曾被承运人“请教”过石头的优劣问题,结果,那些被他直言为“烂石头”的石头全部莫名进入了他的邮包。负责运输石头的人并不清楚石头的好坏,而一旦当他确定自己的石头不如别人时便会设法掉包。“没办法,不骗不行。不然石头也被换了!”陆文超感叹道。 问及是否还会上山,陆文超直言,一切皆有可能。上一次寻石途中,他看到山峦起伏中露出叶腊石的色彩,一片片地,随着山势绵延起伏。“矿脉特别长,至少在孟高与普翁两个县方圆几十公里的山上都有老挝石的矿脉。恐怕几代人也开采不完。”目前为止,没有政府或大型企业对老挝石进行正式的开采,外界对矿脉的大致规模和储量并不完全知悉。但“储量很大”的观点,被很多人所认同。 2014年中的一段时间,老挝政府禁止了矿点的一切开采,川流不息的中国石商渐渐稀落。外界一度认为,这种石材的来源将会切断。“政策最严的时候,连老挝石做的旅游纪念品都不准许带出国。”张铭说。即便如此,也没有阻挡一些福建石商每月往来其间。第一财经曾试图采访这些人中的一位,但他不愿讲述自己的经历,只是说道:“能否赚钱,取决于是不是行家。”他所谓的“行家”,即为“真正懂石头的人”。 但全面封锁总不会是尾声。6月19日,中国保利集团与老挝政府签署了联合开发老挝石的协议。“将来老挝石会有自己的品牌,价格再下降的可能性也很小了。”陆文超说道。张铭也看好这种石头的市场,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前的两天,他刚到福州订了一批老挝石,他猜测中国保利在开发上的介入,会让市场空间更为宏阔:“只要老挝石还能够对中国开放,他的辐射力就会迅速扩张。”7月23日在上海举行的荣宝斋拍卖(上海)预展中,老挝石第一次现身拍卖市场,参拍的8方石头引起了广泛关注,估价从几千到几万元不等。该拍卖公司顾问、青田石雕协会特约副会长王林勇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:“2014年末,老挝石的价格达到了高峰。之后因为一些石商将质量较低的石料抛售出来,市场平均价格有所下降。调整同时也是一个沉淀期,成熟的市场中,分化日益显著。一些好石头其实很难得,价格是不会低的。现在的价格可能只是将来的十分之一。”王林勇认为,巴林石是营销的成功案例,早先它也是被当作昌化石来卖,地位的提升得益于好的营销方案。 “老挝石是四大国石的很好的替代和补充。在石料的价格上也起到了平衡的作用。”同时,保利与老挝的合作协议使王林勇对未来更乐观了,“中国人原来拿石头实在太不容易了,成本非常高!”当然,老挝石毕竟产自国外,联合开发之后,能够以怎样的定位出现,在怎样的平台上销售,依然是未知数。 几年的喧嚣之后,老挝阿速坡省山区这条矿脉的未来再一次画上问号,与之相连的,是一批淘金者悬在半空的财富梦想。 |